孩子必不可缺的能力 钝感力
2019-12-21  语慧商学院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消极、气馁、失落?甚至易绝望?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软实力:钝感力。

如今社会节奏快,普众认知机敏、灵活、反应迅速是一种极佳的能力,慢半拍的人常被视为愚钝。

聪明有聪明的负累,“迟钝”有“迟钝”的快乐。

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却提出:钝感胜于敏感,敏感的人未必比迟钝的人更优秀。钝感能让人有更好的睡眠,善于忍耐疼痛,情绪稳定,能坦然承受批评乃至抱怨和讽刺,善于容忍和谅解他人

钝感力是让我们的才能发扬光大,开花结果的力量;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事方式;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只有内心具备了正面意义上的钝感力,我们才能够保护自己不会受伤,在人生路上能够勇往直前。


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钝感力呢?

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有钝感力,只不过因为父母的过度关切,从而使钝感力遭到了破坏。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醒孩子的钝感力——

给孩子的感受降温、减速,让“钝感”成为他们内心的屏障,当变化和刺激来临时,有个缓冲时间作为保护,思维就能更理性,行事也能更从容。

1、父母的过度关切和焦虑,激发了孩子的敏感

当孩子遇到外部刺激,如同学的误解,老师的批评等,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其自己整理和消化情绪,对于孩子的无理宣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上文中萱萱的奶奶和妈妈,因为急于安抚孩子,表现出急切的焦虑和慌张,因而让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反应合理化,甚至让情绪再次升级。

2、宣泄完情绪,家长应引导孩子对“刺激事件”重新梳理

正如麦麦无心怠慢萱萱,很多时候别人根本不是在攻击,老师的批评只是针对当下事件,往往是因为孩子过于敏感,反而伤己伤人。

并引导孩子尝试用正面事件进行情绪转移,如看书、做运动或者游戏,让孩子尽情释放能量,冲抵消极情绪。

3、给孩子正面的示范,当父母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反应不那么快速和激烈,孩子耳濡目染,逐渐让内在反应慢下来。

如果父母自己平时遇事也是火急火燎,反应过激,孩子便会潜移默化地承袭。

如果在孩子哭闹或者愤怒的时候,家长急着评判:“怎么又哭了?”或“这件事不值得你生气”……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而丧失改变的动力。

反之,如果父母以拥抱和陪伴去取代评判,孩子冷静下来,就会觉得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下次遇到同类型事件的时候,反应就不会那么激烈。


阅读 1530 次  474
更多>>
您对本文的评价:
您的评分

 注册会员学习更多内容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