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2019-12-13  语慧商学院

1、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

当家长沉浸其中的时刻,就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时刻。孩子会去琢磨为什么这个东西这么好玩,不一定是大人的方式找到乐趣,但他们确实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根本不需要去给予孩子物质奖励,甚至是都不需要跟他说话,他就会自动坐在你旁边找乐趣。

之前一个家庭爱读书的故事,让我影响特别深。每个周末早晨起床后,爸爸妈妈和孩子都会各自拿着书,安安静静地坐在舒服的地方来看,直到孩子肚子饿了。这里面家长什么激励都不用,家长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激励。罗振宇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好的东西,你只需要在门口赞叹一声:怎么这么美,就足以把他人给吸引进去”,而我们就做的就是成为在门口赞叹的那个人。


另外我强力推荐绘本阅读。阅读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认字、看故事这么简单,它还是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其他知识的背景知识。因为推理过程以及批判性的思考过程都是需要从大脑中调用基本的背景知识的。国外有四年级掉队的现象,指的是许多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突然跟不上同龄人,然后跟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背景知识有差别,知道得越多,学习新知识也就会越容易。

2、孩子的学习内容要有意思

在这个年龄段,只对感兴趣,孩子才愿意玩,所以学习的内容要有意思。那如何把内容变得有意思呢?

把内容与孩子的兴趣相结合。举个例子,男孩子基本上都是玩具车的爱好者,在认知颜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挖掘机叫成黄色的挖掘机、救护车叫成白色的救护车等等。另外,让知识动起来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很多儿歌都是配上动作的,就是利用孩子既喜欢音乐又喜欢动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用手偶、卡片等形式,来增大孩子对内容的兴趣。

让学习内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意思的内容更容易成为孩子的长期记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的作者Daniel Willingham指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如果你不经常思考一件事情,你可能不会需要再想它,所以可以丢弃;如果你真的在想一件事,以后你可能还会从同一个角度思考它”。

对孩子来说也同样如此,只有有意思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才可能去思考,这样才能让将学习内容长期记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有意思是增大了内容变得有意义的概率。

这里还要指出来的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加减。这里我们需要对大脑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知识。我们都是通过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的,如果我们能够给出更具体的例子,那就更加容易让我们对新的知识进行理解并加深印象,特别是对于大脑前额叶皮层(理性脑)发育还很不完善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另外,Daniel Willingham还提到,在刚开始学一门知识的时候,更重要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因为初学一门知识与熟练掌握这一门知识的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刚开始学一门知识的时候,我们大多都是着眼于具体的例子,还做不到从中抽离出抽象方法、原则应用到其他方面去。而专业人士才可以在掌握了大量背景知识的前提下,经历了大量的练习,得出深层次的抽象技能,快速分辨出重要的细节,并把这些知识迁移到相关的领域去。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具体的知识显然比抽象的更容易让孩子理解了。

比如,桌上面有四个苹果,你问四岁的小朋友“我和你每人几个?”,他们很有可能回答的出来是两个。但如果你问他们2+2等于几,他们却不一定回答得出来。要知道前面的问题是除法,孩子之所以能回答得出来,其原因就在于“桌上的苹果”是具体的,而2+2是抽象的。


3、让孩子体会到所做的事情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学一项新技能的时候,开始会非常的笨拙,怎么学都学不好。但是在不断的练习之后,当你熟能生巧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而这种成就感能够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行为给自己带来了愉悦感”上,而不会错误解读成“为了得到表扬才被迫做的”,这也是能持续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重要力量。

这里就需要我们帮忙来拆解任务,让孩子在学习区里学习只比目前能力稍微高一点点的技能,而不是在恐慌区学习他自认为根本达不到的目标,也不是让他待在舒适区里面,重复他已经很熟练的技能。

另外,有效率的学习也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比如读完一本书、完成了计划中的任务。关于如何有效率的学习,市面上有各种方法,比如将孩子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认为视觉型的孩子就应该多用图片、视频、自然场景来引导;听觉型的孩子多用语音、音乐就会学得更有效率;动觉型的孩子,通过肢体运动,学起来更容易。

Daniel Willingham认为: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相同,远远大于不同,综合刺激比单一刺激更有效。有的孩子确实在以视觉图像为主的形式下学得更好,但是接受渠道的单一就会限制学习效果。打个比方,每一个学习渠道的最佳效果都是100分,那么孩子在单一渠道下学习的满分也就是100分,而在视听触动等多渠道下同时接受刺激的话,哪怕每个渠道接受度都只有50分,总分也有200分。例如在教“美国”这个概念,就既可以给孩子看美国的地图,听美国的乡村音乐,吃美食汉堡王,还可以了解美式的橄榄球、美国历史等,通过多渠道、多感官、多维度的学习,“美国”这个概念不仅在大脑里重复了很多遍,还更立体、深入地用情感在了解,有利于大脑思考,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再一次集中注意力。

再例如,孩子喜欢吃手,我们需要跟孩子讲解“病菌”这个概念。如果单纯从文字的角度上面来解释,孩子很不容易理解,毕竟细菌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可以先举生活的实例:周围有人生病了是因为细菌入侵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生病;洗手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洗手液可以杀死细菌。同时引导孩子直接观察,带孩子去科技馆,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细菌,或者通过观看细菌的有关视频图片等等。还能加入游戏娱乐的方式,如果孩子热爱绘画,就鼓励孩子画出他想象中细菌的样子,顺便鼓励孩子编一个跟细菌有关的小故事,全家一起来进行角色扮演。


4、持续引导,内化成信念-Practice makes perfect

从小就知道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可见努力、坚持的重要性。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叫喊着还有下半句“1%的天赋远比99%的汗水要重要”,但那“1%的天赋“是针对世上最顶尖的人才而言的,因为大家的努力程度都差不多,就只能拼天赋了。可对于世间绝大多数事情,你只要持续在学习区学习,刻意练习,那就都能进步的。因此,在面对困难、挑战时,孩子如果拥有”熟能生巧“的信念,再加上大人在身边的理性剖析、引导,他们就能获得无穷的动力,登上自信的巅峰。

当然,在内化信念前,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焦虑,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具体的反馈。这也是让孩子冷静下来,看到自己点滴进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毕竟,完全的快乐,一点都不费力的学习是并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认知规律,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学习材料,让孩子们在挑战区进行学习。比如,分散练习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个周末的下午都来练习弹钢琴,就不如把时间分散到周一到周五,每天练半小时,这样掌握得更牢。


阅读 1445 次  410
更多>>
您对本文的评价:
您的评分

 注册会员学习更多内容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注册